4
當然,繁忙的工作并沒有讓張欣忘掉家庭生活和兩個兒子。近幾年,她和潘石屹的生活一直處于一種平衡狀態。
張欣說,“外國人通常覺得我們中國人更看重家庭,觀念更傳統。而眼下的情形并非如此。其實,中國人的家庭觀念正變得越來越淡薄,甚至有些混亂。”
有鑒于此,她很早就定了一條新的家規:盡力回避絕大多數與工作相關的聚會、會議及商務社交活動。他們夫妻倆從不打高爾夫球,周末的時間,一般都會留給兩個兒子。她說,“周末我們總是一家人在一起,去參加孩子們的各種活動,比如每個周日我們都帶著大兒子打網球,陪小兒子踢足球。也和其它有孩子的家庭在一起聚會。”
她固定出席的,是一年一度在瑞士達沃斯的世界經濟論壇。近兩年,她在出席論壇時,開始用“微博”直播她的行程和感悟。
2009年4月,她被美國《福布斯》評為“全球有影響力的女富豪”之一,排在奧普拉和eBay前CEO惠特曼之后。不過,她對這一“頭銜”并不感冒。
2005年,她在朋友的影響下接觸到了巴哈依教。該教“人類一家”的教旨與儒家思想的“世界大同”相通,跟現代文明也不矛盾。它直接影響了張欣近些年的狀態,“因為我現在有信仰,我覺得生活每一天、工作每一分鐘都是一種祈禱”。
“對巴哈伊教的信仰讓我脫胎換骨。”張欣有一次在接受訪談時說,“我可能會不惜代價地盲目追求利潤。但現在我會做出選擇。例如,我不打算在澳門投資賭場,盡管這樣做利潤豐厚。我早已經過了盲目追求增長和利潤的階段。”
她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益事業上。為此,SOHO中國成立了基金會,選擇教育的現代化(尤其是精神教育)作為重點。
她在潘石屹的家鄉甘肅天水發起了一項名為“兒童美德發展工程”的慈善行動,包括美德教材的編寫、使用,以及學校廁所的建設。
就在幾天前,她邀請好友黃亞生一起參與SOHO中國的“微訪談”,暢談對曾引發爭議的美國虎媽式教育的看法。她在回答網友提問時說,“幸福和成功沒有直接關系,我認為幸福和嚴格或寬松也沒有直接關系。真正的幸福來自于人的內心,有永恒的追求,不受環境的影響,還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環境,給他人帶來幸福。”
她的朋友將她對于慈善和教育的重視,歸因于她對巴哈伊教的皈依。在好友洪晃眼中,張欣大的變化是,“城府越來越好,就是她不著急了。張欣是一個越有錢就對別人越寬容、對社會責任感特別強的人。”
然而,很多人卻并不這么認為。
一位身邊的人曾形容張欣是“會講中國話的外國人”。不夠標準、不夠流程化的事情她就認為不好,一開始跟她工作的人交來的活90%會被打回去。她有很大的氣場,會讓周圍的人感到壓力。她還以直脾氣著稱,已宣布再也不會接受國內媒體訪問;而即便是接受外媒采訪如話不投機,她也會立刻沉默以對。
兩年前,“微博”這一信息新平臺的誕生讓她雀躍不已。她開始頻頻在微博上露臉,寫下一些生活中的感悟和對新聞時事的看法。在看待“微博”這一問題上,她同樣展現了一貫的理想主義和咄咄逼人的個性。
她甚至公開在微博上聲稱:“把2011年的推廣預算給砍了,全力轉向網絡,再見紙媒,再見廣告!”如此不加掩飾的告白,讓不少平面媒體尷尬不已。
如今的張欣依舊和16歲時一樣,充滿著理想,她不但要蓋更有新意的建筑,架構平臺釋放更多人的才華,還要不斷地獲得美德,不斷地讓靈魂發展,讓她周圍的環境布滿感情。接下來,她、潘石屹和SOHO中國可能會遇到更大的考驗,但也正是所有這一切,才構成了她的真實生活。
(來源:中國化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