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離子電池、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863”計劃先進能源領域主題專家、80多項發明這些加諸在趙金保頭上的頭銜使得他聽起來十分德高望重。這些都是趙金保作為研究者的關鍵詞。然而在諸多研究成果的背后,他又是一個再和藹、親善不過的老師。
年產300萬平米陶瓷隔膜的生產力
說起鋰電池,想必大家不會陌生。現在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使用得方便,主要得益于電池的輕量化和高能量化,而這種電池就是趙金保所研究的鋰離子電池。鋰離子電池是目前世界上一種先進的化學電源,常見干電池的電壓只有1.2V,鋰電池的電壓可以達到4V,提高了二倍多。然而,高容量的電池如若有質量問題或使用不當,一旦出現安全事故,會像炸彈一樣,容易傷及到人。保護著電池內部安全的關鍵材料是一層極薄的多孔性有機絕緣隔膜,它將強氧化性的正極和強還原性的負極分隔開來,防止短路和電池爆炸,而這層保護膜的厚度僅相當于頭發絲的三分之一到十分之一。趙老師課題組的技術創新,便是在這層隔膜的基礎上,涂上了一層陶瓷粉,陶瓷可耐1000°的高溫,所以即使在高溫有機隔膜熔化的條件下也可以防止電池內部短路,大大提高了電池的安全性。
這一層小小的隔膜,是鋰離子電池結構中關鍵的內部組件之一。它不僅存在于大家使用的手機、手提電腦之中,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著整個國家的能源格局。鋰離子電池是儲存電能的重要裝置,還是解決環保問題的希望之寄托。趙老師介紹道,鋰離子電池重要的用途是在電動車和新能源領域。以汽車為例,,傳統的汽油車中的石油的能源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十,而在電動車上的利用率卻可以達到百分之二十。不僅利用率提高了,電動車所產生的污染也比汽油車小得多。
趙金?;貒?,用一年半的時間突破了多項核心技術壁壘,開發了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一年的時間完成了生產線的建設,現在,由廈門大學和中航鋰電(洛陽)有限公司聯合承擔的“高安全性動力電池用功能隔膜的技術開發”項目已建成一條年產300萬平方米陶瓷功能隔膜量產試驗線,產品質量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才,供不應求。下一步,項目將進一步擴大生產,爭取年內達到年產3000萬平方米的目標。
改革開放后的第四屆大學生
趙金保是安徽人,少年求學時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小學和中學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天天光玩了,小時候該玩的全玩了,玩夠了,直到恢復高考之后,才開始學習。”趙金保的父母都是農民,和他同時代的許多人,從農村出來,在各行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那時候很單純,知道的東西少,另一方面,誘惑我們的東西也少。像現在小孩子玩的手機、電腦、電視,那時候哪里有呢?沒有現在的小孩子那么思想活躍,但是壓力小,也很幸福。”
初二那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初三的時候趙金保開始學習化學,他的化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初中畢業,趙金??既氚矐c市中學。“那是視察過的一所高中,”趙金保說起母校,有難以抑制的驕傲,“當時在安慶地區七個縣,選拔十五個學生,進入安慶中學念書,競爭還是很激烈的。”高中時期,趙金保對物理和化學的興趣愈加濃厚。1980年,是恢復高考的第四年,改革開放剛剛開始,國家工業落后,所以那個時代的報考工科的學生很多。趙金保也就是這樣,憑著自己對化學的興趣和對國家的樸素情懷,報考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從此,一生和化學結緣。
搞化學研究幾十年,在外人看來,也許是枯燥和辛苦的。但趙金保說:“人如果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可能會感到辛苦。但是如果對這件事感興趣,就不辛苦。很多人可能覺得搞科研很累,收入也沒有做金融和法律的高,但是如果喜歡這個事情就不一樣了,就不累。像我這么多年與化學分不開,看化學書,怎么看都不會厭煩,但如果讓我去看數學,可能我就會累了。”

趙金保:創新為學,勤勉為務
標準“工科男”
趙金保早年留學日本,在日本日立集團任主任工程師等職,從企業重返高校,是一個回歸的過程?;氐綄W校,更多的跟年輕人接觸,思維也變得更加活躍了。“在學校里,只有老師的年齡在一年年增長,但學生們每一屆都是年輕的,這種年輕永遠有,看著他們,感覺自己也變年輕了,這種愉快是其他職業很難體驗到的。”趙金保說,“也許有人覺得當個教書匠,沒有什么大成就,但如果所有人都只想著做大事,這個社會就完了。全部讓精英們來辦一個工廠,這個工廠是辦不起來的。必須有人做所謂的“小事”,這個社會才是完整健全的。”
作為老師,趙金保是和善、樂觀的,同時也是嚴格的。他笑著說,自己是一個標準的“工科男”,腦子比較“刻板”。這也是學工科的人的特點,沒有學文科的人羅曼,沒有學理科的人靈活,他們有棱有角,有條有理,做什么事,希望有步驟的往前推進。但是“刻板”,不等于“頑固”。趙金保是國家專門從海外引進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創新”二字,在他的科研和教學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趙金保鼓勵他的研究生們做分析、創新,也格外重視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現在大家都在談創新,但什么是創新?一個東西做出來是新穎進步的,而且確實有用,才叫創新。三歲小孩子,他對世界的認識是全新的,他可以想出一個全新的點子,但沒有用,那就不叫創新。創新離不開日常的學習、積累和觀察思考,在此基礎上的創造才叫創新。別人沒做過的東西,別人做不到的東西,我們做到了,叫做創新,但如果你連別人做了什么都不知道,那怎么創新?”
科研創新過程中,失敗在所難免。趙金保說:“像我們做研究,做十個研究,能有一兩個成功就不錯了,做研究的過程就是不斷失敗、不斷進步的過程。但如果有興趣,對失敗就看得很淡了。學生們到社會上也要知道,不是任何時候都是成功的,關鍵是失敗后能不能起得來。過很長時間后你再回頭看,那時候的失敗,只是你人生中起伏的一個點而已??蒲惺沁@樣,人生也是一樣的。”
今年是趙金保大學畢業的三十周年,三十年前恰同學年少,多少蓬勃朝氣。三十年間日積月累,在這個地方失了,在那個地方得了,都化為云煙。三十年后,他面對著和他當年一樣年輕朝氣的學生們,希望同學可以趁著年輕,可以承受得起失敗,多做人生的嘗試,多走出去看看,擴展自己的視野。趙金保在日本工作了十五年,對日本戰后的發展原因理解很深。“仨人行必有我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都有值得他人學習的東西。日本人的勤勉、認真就非常值得學習。有一種東西,你怎么用它都是不會減少,那就是力氣,力量。日本人做事,從不會珍惜自己的力量。年輕人,搬個重東西,累了,睡一覺第二天就會好了,第二次就能搬更重的東西。所以力量是越用越多的。”趙金保就是這樣一個克勤的“工作狂人”,他從安徽的一個小縣城中一路走來,一步一步,按照計劃往前走。他低調、努力、勤奮、從不放棄,用經歷為我們同學做著勵志的表率。
“為國做貢獻我們不敢想,只是回國做點事”
2011年是趙金保人生中轉折的一年,他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帶著世界先進技術理念從日本歸國,承擔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的2項,還有省、市、企業的多項項目,并作為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進入廈大任教。趙金保記得初到廈大的那個晚上,受到了當時的廈大黨委書記朱之文、院士田中群還有化學化工學院書記和院長的親自接待,天已經很晚了,大家仍舊在等,讓趙金保十分感動。“跟我出國的時候不一樣了,是整個社會的環境都不一樣了。”
一方面是廈大本身化學實力強大,電化學又是化院的專業,這個先進的平臺對趙金保有很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廈大的盛情邀請和常年在外的趙金保也想回國做一點事情的思想的結合。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從小學到大學,全部是國家培養,念書的學費全部都是國家補貼,學成回報祖國的想法一直根植于趙金保心中。“我們學工科的,希望自己做出來的東西都能有用,被社會認可,這是我們做這個事情的目的。為國做貢獻,我沒有這么大的目標,也沒有那么大的能力,我是希望在做這個事情的延長線上,作為結果,為這個國家做一點事。”
(來源: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