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認識航天
航天發射,每次坐在指揮大廳里,各個系統報告航天器狀態,孫家棟就愛聽兩個字:“正常”。但“正常”背后,對“質量就是航天生命”的認識,是用幾十年的血淚經驗換來。
1974年11月5日,我國發射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這是孫家棟航天生涯中漫長而難熬的一天。
離火箭點火發射還剩幾十秒,衛星沒有按照程序轉入自己內部供電,這意味著火箭送上天的只是一個2噸重的毫無用處的鐵疙瘩。
孫家棟腦子里“轟”的一聲,這是天大的事情,他再也沉不住氣,大喊“趕快停下來!”但按照航天發射程序,此時即使是孫家棟也沒有發言權,他的喊停,既違反紀律,又冒著政治風險。發射場負責人尊重了孫家棟的意見,中止發射,檢查并且排除了故障原因。
下午組織火箭再一次發射。“沒想到,轉眼間火箭掉頭就下來了,對爆炸那是心里一點準備都沒有。”孫家棟說,幸虧還仗著火箭飛了21秒,否則整個發射場都沒了。火箭隨同衛星一起爆炸,所有人的數年心血隨之化為灰燼。
孫家棟從地下指揮室出來,眼前情形讓他難抑淚水:冰天凍地的西北戈壁灘,已是一片火海,腳下的地面都感覺發燙。掉著眼淚的人們,才真正認識到搞航天的難度。當時,太陽已經靠近大漠戈壁的地平線,夕陽似血,仿佛是人們心情的寫照。
三九天里,兩百多人含著眼淚撿了三天,在沙地里一塊塊撿殘骸,小螺絲,小線頭,都不放過,撿回來要把問題找出來。有的人心細,還拿篩子把混在沙子里的東西都篩出來。孫家棟鼓勵大家不要灰心、不能喪氣,不能被失敗嚇倒。后實驗證明,確實是一截外表完好、內部斷開的小小導線釀成了這場大爆炸。
這種事情影響中國航天幾十年,也促成了航天質量體系和制度的建立。如今航天界有一個5句話組成的故障歸零標準,“定位準確,機理清楚,問題復現,措施有效,舉一反三”。
“厲害的是‘舉一反三’,”孫家棟說,一個電子管零件壞了,火箭或者衛星上的所有儀器,都不能再出現這一批次的零件,不論好壞都不能用。“這是幾十年血的教訓積累。”
1975年11月26日,又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終于沖出大氣層,又平安返回,落在一片水稻田里。當時衛星沒有設計掛鉤,還是靠看熱鬧的老大爺出主意,用兩根長木頭,人們喜氣洋洋地把衛星抬上了汽車。當時,返回式衛星被認為是世界上復雜和技術之一,世界航天強國美國和蘇聯也是經過多次失敗才成功。
人生不需要選擇
7年學飛機,9年造導彈,43年放衛星。對幾次關鍵的人生轉折,孫家棟說,“國家需要,我就去做。”
1957年11月17日,正在蘇聯留學的孫家棟在莫斯科大學的禮堂親耳聆聽了那番的話語:“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次講,孫家棟次聽,青年人的血液霎時沸騰,“那時候下了決心,國家需要你干什么事情,就去干。”
當初,因為等著吃學校里的一碗紅燒肉,遇到報名參軍的機會,孫家棟當天報名,當天入伍。之后到蘇聯留學,下定決心一輩子干航空,沒想到回國后被選中造導彈,之后又轉向放衛星,從此和航天結緣半個世紀。對孫家棟來說,熱愛祖國不是一句空話。
中國航天困難的時期是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連報紙也為航天鳴不平,講“搞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孫家棟還真的收到過一封沈陽一位老大媽叫她兒子給寫來的信,信上說:“我是賣茶雞蛋的,聽說你們搞航天的這么困難,我愿意把這幾年賣茶雞蛋掙的錢支援你。”
孫家棟看得直想掉眼淚。他給老大媽回了信,更重要的是,他再一次感到,任何一件事情要有自己的見解、自己的判別能力,基礎就是對國家和事業的熱愛。
上世紀80年代末,擔任航空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的孫家棟從科技專家變成“商人”,和美國專家談判,將中國航天引入世界舞臺。
“我次帶著代表團到美國去推銷我們的火箭,大家從技術人員變成了商人,也不太懂商人這個行當。咱們國家生活條件也很困難,出差一天的生活補助一到兩美金,住宿的旅館,外國人看來條件是比較低的。”孫家棟回憶說,那時候膽子真大,火箭還只是張草圖就敢去推銷。
他找到幾位愛國華僑,說中國火箭要走入國際市場,請他們幫忙介紹一些美國的客戶。華僑們都很熱情,但后提出一個問題:“你們住在這樣的旅館里頭,準備跟人家談幾千萬美元的生意,誰能相信你們?人家不單不相信你是共和國的副部長,還以為你是騙子。”后華僑們幫忙,代表團住進了比較的酒店。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美國休斯空間公司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休斯公司的董事長說,休斯公司已經發射同步軌道衛星67顆,中國火箭的這次發射精度是高的。
當時孫家棟坐在發射指揮大廳,當指揮員下達命令點火以后,大廳里面鴉雀無聲,他甚至都能感覺到旁邊幾個人的心跳,這種的安靜程度整整持續了24分鐘。為什么會如此安靜?后來一位老華僑的話或許給了孫家棟答案:“中國衛星能打多高,國外華人的頭就能抬多高。”
在經歷過舊中國的孫家棟心里,中國火箭的成功,也將“洋火時代”拋在了身后。
(來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