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森弟:中國制造必須實現四大轉變
2014-07-10 來源: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
作者: 瀏覽次數:次
【中國化工機械設備網訊】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也是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業生產大國,但出口的卻是一些低附加值的產品,行業競爭實力不強,國內制造企業經營承壓,亟待改變現狀。
專家表示,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人力正在超越原材料成為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不加快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走智能化發展道路,行業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裝備制造現狀
2013年上半年,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增速同比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汽車、通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1.7%和9.2%,增速同比加快1.5個和1.2個百分點;專用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2%,同比回落2.8個百分點。
下半年,根據《中經裝備制造業景氣指數報告》統計數據:三季度,裝備制造業市場需求乏力,銷售、利潤增速放緩,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總額的同比增速較二季度分別回落3.6個和6.7個百分點,產品價格溫和下跌,產品出廠價格同比下跌1.4%,除專用設備制造業產品出廠價格同比漲幅有所擴大外,其余各行業產品出廠價格均不同程度下跌;四季度,市場需求回暖,銷售、利潤增速回升,產品出廠價格跌幅收窄,整體呈現企穩的態勢。但在宏觀經濟放緩、競爭加劇、成本上升的背景下,裝備制造業的經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
朱森弟:中國制造必須實現四大轉變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朱森第提出,當前中國制造業必須實現四大轉變: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在具體的轉型升級路徑上,他認為,中國裝備制造業應以綠色制造、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融合制造、超常態制造為落腳點。如服務型制造,隨著產品的生產變成大批量定制方式,產品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受到擠壓,而服務的增值,在制造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制造與服務相融合的新的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向客戶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還包括依托產品的服務,或整體解決方案,也包括圍繞產品生產的各類服務。
朱森第談到,國外很多企業提供的產品服務增值在30%以上,有的甚至達到60%以上,超過產品本身的制造價值,這一點值得國內企業的學習。又如超常態制造,它包括巨系統制造—極大尺度、超重件和設備;微納制造—微米和納米量級的零件和系統制造,MEMS;超常環境制造—極高(低)溫、極高壓、強能場、強能束;超精密—精度優于亞微米級、粗超度優于幾十納米的超精密加工;超常成形工藝—無模、增量制造等。“沒有金剛鉆,別攬瓷器活。”朱森第說,超常態制造就是裝備制造行業的金剛鉆,要慢慢發展這些高精尖的技術,讓它們成為常態化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