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林人物檔案
周其林院士是南開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周其林長期從事金屬催化的有機合成反應、不對稱催化、手性藥物合成等研究,設計合成了廣泛適用的高選擇性手性螺環配體和催化劑,并已在手性藥物等合成中獲得應用。1999年受聘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5年獲中國化學會有機化學委員會“有機合成創造獎”;2006年獲中國化學會“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獎”,同年獲天津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1973年,17歲的周其林從南京一所中學畢業后到農村下鄉,每天與農田打交道。三十六年后,他作為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簡單、隨和,是周其林院士給人的印象。他勤奮地耕耘在自己的分子世界里,像個貪婪的孩子享受著化學之美。當被問及何以能在人才濟濟的化學領域取得如此成績,他只說了兩個字:勤奮。
1977年,高考制度恢復時,周其林還是南京農村一名普通知青,除草、耕田、收割是他每天生活的全部。“我是直接從田里走進考場的。”周其林說,那時他已經扔下課本四年了,加之中學期間也沒有接受正規的學習,基礎太差,所以次高考,他失利了。“但這反而給了我一點信心,因為我當時過了初試。”于是,他回到農村繼續一邊種田、一邊復習。1978年的高考,他考上了蘭州大學化學系。
從農田到課桌,周其林萬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上大學的時候,學校是強制關燈的,怕大家學得太晚。但我們總是學到晚上十一二點,卡在學校熄燈前后一刻回宿舍睡覺。”
那個年代的人們因為失去過,所以更懂得珍惜。周其林告訴記者,對時間特別珍惜這種心態他一直保持到現在:3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熬夜的習慣;每周工作6天,早晨8點前到實驗室一直工作到晚上8、9點才離開,如果哪天5、6點就回家了,自己甚至會有“罪惡感”。
當被問及“從21歲接觸化學到現在成為中科院院士,更得益于勤奮還是智力或者其他的因素”時,周其林說,勤奮占了90%。“不能說一天沒浪費,但99.9%的時間沒浪費。‘天道酬勤’有道理。”
1999年對周其林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這一年他受聘教育部“長江特聘教授”并到南開大學任教。他幽默地稱,在南開工作的這段時間是他學術人生的“黃金十年”。事實也確實如此:10年間,周其林共發表研究論文130余篇,論文被引用1900余次,編寫著作10部(章),申請發明11項。
12月4日,中國科學院2009年院士增選結果正式對外公布,共產生35名新院士和6名外籍院士。新當選的35名中科院院士中,年齡大的73歲,小的42歲,平均年齡為54.1歲,其中60歲以下的27人,占77%。南開大學52歲的周其林教授成為“新科院士”之一,他也是新院士中的“年輕力量”,同時也是天津2009年的新增中科院院士。
談到在南開的十年,周其林充滿了感恩之情:“化學是門基礎學科,南開的良好學術基礎讓我一開始就站在了學術的高崗之上,這里高素質的學生也讓我頗感欣慰。十年中,學校也非常‘保護’我,讓我得以安靜地做學問。”
在南開大學幾乎人人都知道,“大學者”周其林的課題組是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無論本科生、碩士生還是博士生,只要對他的研究方向感興趣,都可以到他的實驗室里體驗一番。2003級哲學系的宋頌在大三時決定轉到自己一直感興趣的化學系。在周其林的課題組中,他從簡單的實驗操作練起,如今已成了有機化學專業的博士研究生。
在學生眼中,周其林是個嚴謹的學者。他的碩士生李亞利告訴記者,周老師對自己和課題組內的學生要求特別嚴格,發表文章時非常謹慎。“在我們發文章前,周老師都會要求其他同學將實驗重復一遍,對關鍵步驟的數據進行驗證,結果相同才準許發表。”李亞利說,“周老師常常告誡我們,化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做實驗要負責任,萬一數據有錯,小到科研細節,大到人類發展,都會產生嚴重的后果。”
學術之路雖然辛苦,周其林卻樂在其中。在他看來,表面上枯燥無味的化學,每個角度都散發著驚人之美。就像他長期鉆研的手性合成分子一般,表面上完全對稱,性能卻有可能截然相反,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令他品味不盡。他說:“如果說科學的功能是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那么化學之美則在于創造。化學家的任務是創造新的物質,即在自然世界的旁邊創造出一個人工世界。正是這種創造的幸福感,令一代又一代化學家前赴后繼,樂此不疲。”
除了是有機化學領域的耕耘者,如今的周其林更是南開園內人人敬仰的伯樂。周其林說,自己欣賞的學生一要善于交流溝通,因為當今學界早已過了單打獨斗的時代;二要思想活躍,創造力是搞化學必不可少的素質;三要勤奮,這是無數科學家成功的秘笈所在。
“成為院士,對于我來說是一份榮譽,也是一份責任。”對于此次當選中科院院士,周其林顯得很平靜,“我的生活不會因此改變,以前我付出了百分之一百,今后還是百分之一百,在任何時候,我都告訴自己要踏踏實實地做人、做事。”
周其林院士52歲,在中科院院士中算是“年輕人”。他的身上也確實有年輕人的特點,說話風趣,思維活躍,非常有親和力。說起自己的經歷也像講故事一樣非常生動。他說:“我從小學到高中,其實沒有太認真地讀過書,因為那時候歷史環境不允許。在高中畢業以后,有4年的時間我在農村的家里務農。1977年,聽人說可以參加高考了,我那時候在村里也算是高學歷,有了這么個機會當然想試試。其實也沒有怎么看書,直接就從田里跑到考場去了。當然了,那年沒考上。”年的高考落榜反而讓周其林增強了信心,他感覺到了自己是多么渴望學習。于是,他開始一邊務農一邊復習,在1978年,他第二次參加了全國高考,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蘭州大學化學系。
周其林雖然不是地道的天津人,但來到天津10年,他已經愛上了天津,愛上了南開。他說:“1999年,我作為長江特聘教授來到了南開大學,也是看中了南開的化學學科有著堅實的基礎,而且,學生們的能力素質比較高,這是學術研究所必要的。10年來,我確實體會到了南開的精神,得益于南開的支持和學生們的素質。這段時間是我學術人生的‘黃金十年’。”
這次成為中科院的新增院士,周其林教授只是覺得自己承擔的責任更重了。不過他說:“我整體的生活和研究工作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我在自己的事業上已經是全身心投入,以后會一直這樣不懈努力。”而且,周院士表示一直會繼續現在的研究方向。周其林說自己非常喜歡自己選擇的化學學科,他覺得化學是美的,而化學之美就體現在“創造之美”。能做這樣的研究,本身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