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營造好“留人的軟環境”
“即使實際收入與內地比沒優勢,但如果孩子能在城里獲得較好的受教育環境,不少農民工還是會留在沿海地區打工的。”上海*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認為,應對“用工荒”,政府部門應積極作為,營造好“留人的軟環境”。
首先,應用“服務優勢”對沖“工資劣勢”。
郁鴻勝認為,政府不應直接用資金補貼等手段去幫助遭遇用工荒的企業,而應更多地從提升“軟環境”入手,加快醫療、教育、培訓等公共資源覆蓋農民工群體,這實際上就是在提升企業的吸引力。沿海地區的公共資源優勢比較明顯,對更關注發展的年輕農民工更有吸引力。
其次,打破農民工求職的“信息壁壘”。上海藍云保潔有限公司行政人事部部長李影告訴記者,招聘中常發現“有活沒人干”與“有人沒活干”同時存在的情況。公司跑遍街道、社區、職介機構等四下招人,不少農民工卻因找不到工作而犯愁。
有關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勞動就業部門的服務意識、服務能力,“走出辦公大樓”,深入企業、農民工居住區等基層一線,掌握一手的就業市場信息;同時,應該創新手段,提高就業信息傳播的到達率和有效性,讓勞動力供需雙方充分“對接”。
再次,應利用“用工荒”機遇助推產業升級。歷年的跟蹤調查顯示,一些條件較好的“高素質農民工”更趨向于在勞動條件好、人力資源回報率高的行業工作,有向產業、崗位發展的動向,體現出該群體體面勞動的訴求。
專家建議,相關區域應進一步大力扶持、發展高技術含量的第二產業及新興的第三產業,合理吸納、引導外來求職人員,適當滿足其擇崗擇業要求。
來源:《工人日報》
(來源:中國化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