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食療專家”張悟本躥紅背后的利益鏈
2010-06-07 化工機械設備網
揭秘“食療專家”張悟本躥紅背后的利益鏈
三四個月前,綠豆4.8元一斤,而今批發市場的綠豆已經10元一斤,其迅猛
之勢將此前風頭正勁的大蒜PK下去。而整個冬春之交,綠豆價格火爆的同時,一
則“綠豆湯包治百病”的傳言不脛而走。
今年2月1日,湖南衛視《百科全說》播出一期“張悟本談養生”,讓張一夜
躥紅。他所著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一躍成為各大書店、網站銷售黑馬,書
皮上寫著“上市4個月突破100萬冊”。出自張悟本之口的綠豆湯、長茄子理論幾
乎到了包治百病的程度,還甩出“糖尿病80%都是誤診”、“降壓藥會吃出腦梗、
腎衰竭”等雷人語句。現在,張悟本的悟本堂診所是一號難求,診所的銷售小姐
*掛不上號的患者購買張悟本的光盤和書籍。
張悟本躥紅的背后,一條利益鏈若隱若現。
被神化的綠豆
“飲:綠豆湯!在開篇的時候我給大家講過,過去中國人也長瘤子,為什么
都慢慢化沒了?用的方法就是綠豆湯。綠豆湯是養肝、涼血的。肝是干嗎的?西
醫叫解毒的,中醫認為肝是主疏泄、調理氣機的,氣機不通不就是堵嗎?所以要
用綠豆湯養肝,達到調理氣機的目的。”這是摘于張悟本所著《把吃出來的病吃
回去》中的一段話。他被很多“粉絲”稱為“中醫食療人”。
在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中,不論是治療近視、高血壓,還是癌
癥……藥方中沒有靈丹妙藥,而不可缺少的是白蘿卜、綠豆和長茄子。他聲稱多
次用它們治好了肺癌、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肺炎等數十種常見疑難病癥。
綠豆在張悟本的神化后價格開始飛升。
“一年前就覺著他不靠譜”
昨天晚上,家住西單附近的馬利(化名)奉母之命用自行車馱了二十斤綠豆回
家,“這還是排了隊才買到的,家里的綠豆消耗得太快了。”自從看了電視臺播
出張悟本的節目后,馬利家里天天都飄出煮綠豆的味道,“胡同里好幾家都這樣,
家里天天跟大醬廠似的。”
剛一到家,媽媽接過馬利手里的綠豆,抓出幾把扔進了鍋里,抬眼看了看時
間,扣上鍋蓋。馬利搖搖頭走出了廚房,“我媽有點高血壓,這回好,看了節目
之后,喝綠豆湯跟喝水一樣,怎么勸都不聽。”馬利的媽媽以前是一個很節儉的
人,兩天前的剩菜都舍不得扔掉,“現在每天都得倒掉兩三斤熬完的綠豆,一點
都不含糊。”
一直站在廚房的媽媽五分鐘后關火,清水變成了深綠色,她對著屋外的馬利
喊了一聲:“晚上你也喝點,人家老師說了,喝這個對身體好。”
“去年年初,我就聽說了張悟本這個人。”馬利回憶說,他在家門上發現了
一張光盤,包裝紙上寫著的中醫講座人的名字就是張悟本。對醫學很感興趣的馬
利看了十分鐘之后,就把光盤扔了,“那張光盤太粗制濫造,拍攝的情況也很差。
主要是他說的一些東西都是錯的,他連中西醫中對脾的區別都不知道,混淆了很
多概念。我當時就覺著這人不靠譜。”
“綠豆漲價也有張悟本的功勞”
“綠豆10塊錢一斤,超市都12塊8了。”上周六,在管莊附近的一家糧店中,
老板邊稱綠豆邊說,“我倒沒看電視,聽買豆子的人說,很多人都是看了電視之
后就跑來買綠豆了。”
“三四個月以前,綠豆才賣4.8元一斤,然后漲到7塊錢一斤,上個月漲到8
塊多,這個月就10塊錢了,買的人還是多,好的時候一天能賣個百八十斤的。”
糧店老板說。
在楊閘環島西的菜市場,買綠豆的人也絡繹不絕,64歲的老張說:“以前就
知道綠豆敗火,看了電視才知道,綠豆還能養生治病呢。”老張把二十斤綠豆裝
進拉桿車里,“貴也得喝啊,誰讓它能治我的高血壓呢。”
“到了夏季,綠豆的銷量肯定比以前多。但是這兩三個月,買綠豆的人一下
子就比以前多好幾倍。這綠豆漲價,也有張悟本的功勞。”攤主笑著說,買綠豆
的人群主要是集中在中老年人,有的來了根本不問價格,直接就說“給我稱二十
斤綠豆”。近三四個月,綠豆價漲了將近一倍。
買綠豆的劉阿姨告訴記者,她從一起跳舞的老姐們那聽說了綠豆治病的說法,
看了電視之后很快成為張悟本的“粉絲”。“就當花錢買健康了吧。”劉阿姨咬
了咬牙,拍出了一張百元大鈔。
3萬元一月的康復營得排隊等
21日下午,位于國家奧林匹克中心西南門處的悟本堂門前冷清,入口的玻璃
門上貼著“禁止拍照”的提示。走進悟本堂,也沒有出現人頭攢動的場面,五六
名咨詢者圍在前臺,一張宣傳張悟本新書的大海報立在悟本堂的大廳里。
“現在預約的人太多,已經不能掛號了。要不你兩個月以后再來看看吧。治
高血壓可以跟著張老師的方法,回家吃點生茄子,喝綠豆湯,自己先調理著。”
前臺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悟本堂只有張悟本一名坐診專家,300元的號排到
2012年,1800元的號排到明年。
在記者準備離開的時候,工作人員對記者說:“掛號不行,但是可以進入康
復營進行康復訓練。這個訓練可以與張老師面對面進行,由他來制定食療方法,
還可以和張老師合影留念呢。不過想報名康復營也要等半個月左右,費用為10天
9800元。還有一個月的康復訓練,每人每期3萬元,陪護人員每人每期1萬元。”
一對中年夫婦從康復營中走出,對于近萬元的康復訓練有些難以接受,“我
們進去看了,里面有人在訓練,雙手合十,像是練氣功似的。門就開了一條縫,
沒讓我們進去。我還沒看清里面有多少人的時候,門就關上了。”
經常去奧體散步的董君奎說:“可能是媒體曝光的多了,這沒前幾天熱鬧了,
前段時間門口出入的人挺多的,門口停了很多車。”
“每個人藥方上都要求補鈣”
作為湖南臺的忠實觀眾,楊小姐看到《百科全說》后立刻被吸引進去。“開
始只是覺得張悟本這個人挺好玩兒,看節目的時候也當是娛樂節目來看。”后來,
聽到能治高血壓、脂肪肝這些常見病,楊小姐開始認真了。
楊小姐托人掛了張悟本的號,和老公一起來尋醫問藥,來到悟本堂后看到大
門上貼著一行標語,提示來者這里并非醫療機構,不把脈,只提供食療方法。
楊小姐說,張悟本看病時也像他在電視上開講,經常詢問幾句身體情況后,
就落在“這不就對了嗎,多吃綠豆,吃生茄子”,然后再開點其他方子。在觀察
同來的掛號者后,楊小姐說,她發現基本上每個人的藥方子上都寫著要補鈣,而
出了屋門馬上就能看到一個賣鈣劑的柜臺,不少中老年人都成盒地購買。
“他不是中醫*的人”
張悟本的眾多名頭中,有一個是“中國中醫*中醫藥科技合作中心
食療推廣專家”。在中國中醫*的主頁中搜索,找不到與其相關的任何消息。
中醫*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他不是中醫*的人,只是中醫*下
屬公司外聘的坐堂醫生。”
張悟本自報的教育經歷是:“1981年,北京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2000年,
北京師范大學中醫藥專業”。《生命時報》報道稱,北京醫科大學現已歸屬北京
大學醫學部,該部負責學籍管理的馬老師表示,1981年,該校無畢業生畢業;
1981年入學的學生里面,也沒有找到叫張悟本的人。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
一位老師告訴記者,2000年,北京師范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確實開過中醫藥專業,
也確實有個叫“張悟本”的學生。不過,當時這個專業國家不承認學歷,是函授
性質,不用脫產,主要是自學,開卷考試。
記者在衛生部網站中未查到張悟本有行醫資格。據報道,張悟本系北京針織
三廠的退休職工。
“綠豆湯防癌沒有科學依據”
“綠豆湯可以治療肺癌、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肺炎等數十種常見疑難病
癥”、“現在許多高血壓都是假性高血壓,都是誤診”、“只要按照你每天喝水
的量,將3斤綠豆放到鍋里,煮開后,就可服用”、“高血壓患者只要*服用
這樣的綠豆湯,就可以擺脫終身服藥的困擾”……
這些論調讓張悟本擁躉無數。科普學家方舟子說:“綠豆含有的類黃酮可能
也有一些保健作用。但是這些成分都是在許多食物中,特別是豆類中有的,沒有
什么特殊、奇妙的。”
安貞醫院普內科一位醫生表示,綠豆的解毒作用源于綠豆蛋白等成分與有機
磷、重金屬結合成沉淀物。因為綠豆中蛋白質含量比雞肉還多,大分子蛋白質需
要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為小分子肽、氨基酸才能被人體吸收,“這類人的腸胃消化
功能較差,很難在短時間內消化掉綠豆蛋白,容易因消化不良導致腹瀉。”
目前的這些養生書,基本上都是屬于“另類養生”,方舟子認為,很多
作者并不具有科普健康知識的資質,靠標新立異、危言聳聽來招徠讀者,迎合了
許多人害怕生病、試圖找到健康捷徑的心理,再加上媒體的炒作,所以就流行開
了。
湖南衛視為何選擇張悟本
《百科全說》是湖南衛視以脫口秀形式打造的一個欄目,將綜藝節目和養生
節目相嫁接,在去年年底推出。制片人李雋宇認為,《百科全說》在定位上不是
嚴格意義上的科普節目,娛樂只是一種手段,也正是《百科全說》和其他專業類
養生節目的區別所在。
《百科全說》輕松的節目氛圍、烘托氣氛的音效以及脫口秀明星一樣的嘉賓,
對于觀眾來說不僅有新鮮感,而且還十分有煽動性。李雋宇介紹,《百科全說》
選擇嘉賓的時候會進行綜合考量,“像張悟本,我們從出版界的朋友那里了解到
他的圖書銷量不錯,而且有些觀眾也建議能邀請他來講。我們對嘉賓都會進行了
解和溝通,確定他是否符合節目的要求。”
雖然成為《百科全說》火的嘉賓,但李雋宇說,張悟本節目收視率并不是
高的。
制片人承認節目確實存在過失誤
雖然《百科全說》主打生活健康常識而不涉及疾病治療,但嘉賓在節目中還
是不可避免地會提到一些相關話題。張悟本的一句“糖尿病80%都是誤診”更是
引起了很多專家的質疑。對此,李雋宇頗為無奈:“其實張悟本在節目上涉及疾
病的部分很少,大部分還是在講飲食和生活習慣,但是都被忽略了”。此外,李
雋宇也認為,現在很多報道其實都是對張悟本的一些說法的斷章取義,“他的確
說過綠豆湯好,但是他也說了你沒有毛病干嗎每天去喝綠豆湯”。
李雋宇承認,節目中確實存在過失誤,尤其是一些專業名詞容易混淆和誤解,
“有一次張悟本在節目上說讓大家少吃發酵食品,因為酵母可能含有鋁和鉛,后
來我們查證應該是人工合成的酵母粉含有這些成分,所以在后來的節目中又讓他
重新進行了解釋。”李雋宇強調,中醫專家畢竟也不在專業領域有多精深的研究,
因此存在失誤也是難免的。“我們覺得在大方向上是符合科學性和客觀事實就可
以,畢竟世界上任何一個專家、中醫都不能代表的標準。”
北京電視臺曾婉拒張悟本
2009年初開播的《養生堂》,是BTV科教頻道一檔品牌欄目,也捧紅了一批
“養生名家”,不少嘉賓在主講過幾期節目后一號難求、慕名前來尋醫問診者大
增,出版的養生書籍也常常成為書。而張悟本的火爆,連《養生堂》欄目制
片人伍立也感受到了。
伍立頗有些無奈地向記者表示,不少人向他詢問張悟本,甚至想托他掛個張
悟本的號,他只能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欄目從沒有邀請過張悟本,他也和張悟本
從未有過私交。“好多人一說張悟本都以為是上過我們節目呢,我們也正想找個
地方澄清一下。”
伍立說,早在去年下半年,張悟本的經紀人就曾聯系過他,希望上《養生
堂》,在詳細了解了相關情況后,伍立婉拒了對方的請求。伍立說,不少出版社
都主動上門,希望*自己的養生書作者成為嘉賓;也有一些生產保健產品
的廠家拿著錢找上門來,希望幫助他們進行宣傳。一方面這讓《養生堂》一直以
來的品牌積累從側面得到展現,另一方面,也讓欄目組從制片人到編導堅定了抵
抗這種利益驅動的決心。
伍立說,觀眾心里都有一桿秤,誰說的是真的,誰說的是假的,也許短期內
無法鑒別,但時間長了觀眾心里都有數。但他表示,也有很大一部分觀眾有盲從
心理,認為電視上說的什么都是對的,缺乏一定的判斷和辨析能力。
很多養生名家并無醫師資質
對于嘉賓人選上,伍立說節目組設置了多道關卡。“首先,我們會在專業網
站上搜索他的論文,假如沒有發表過正經的專業學術論文肯定不行。另外,還會
要求他出示醫師執業資質。”伍立稱,社會上一些“養生名家”并不具備醫師資
格,“雖然邀請這樣的嘉賓能在短期內提高收視率,但是為了節目的*生命力,
我們都不會請他。”
“其實還有一套很容易的辨別方法,在做《養生堂》的過程中,我們認識了
很多業內的中醫名家,形成了一個圈子,在這圈子里一打聽就行。”
伍立認為,養生節目需要對觀眾的健康負責,因此不適合打造成純娛樂節目,
應該保持一定的嚴肅性和性。“畢竟電視媒體還是要有一定的公信力和責任
感。”
“他背后有文化公司在運作”
“按著目前的表現,張悟本后面應該有一個文化公司幫助他運作。”北京一
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化公司負責人說,有很多電視節目除了制作團隊外,背后還
有一個招商團隊負責商業運作,“很多文化公司和對象談合作都希望有個"身份",
也就是說,文化公司要掛靠在一個欄目,才更有說服力。”
這位負責人認為,文化公司會把他們的資源*給電視臺,甚至會壟斷這個
欄目。嘉賓由電視走紅后,通過其社會影響力再去發行圖書,獲取更大的利潤。
而對于一個新節目,它本身也需要能夠“劍走偏鋒”的嘉賓。
“一些新播出的節目也需要炒作,它和那些慷慨激昂的嘉賓形成了互相提升
的目的。節目收視率高了,廣告收入自然增加,電視臺就會從中牟利。”
“在一些大的電視臺做保健養生的節目,嘉賓一般都要給電視臺付費,這就
好像是一個真人秀一樣。一期節目的價格,一般都在十幾萬到二十幾萬。”該負
責人介紹,嘉賓通過電視走紅,他的付出很快就會成倍地收回。文化公司會幫他
策劃后面出書等活動,從中收取不菲的策劃費用。“老百姓很有熱情地埋單,電
視臺、嘉賓、文化公司三方獲利。”
張悟本出書獲利可觀
王府井書店,張悟本的《把吃出來的病吃回去》擺在書展柜中醒目的位
置。該書印刷于2009年10月,在2010年4月進行了第二版第二次印刷。王府
井書店專門辟出一塊展臺擺這本書。一位老年人摘掉眼鏡,捧著書仔細地看著介
紹,“老街坊都說他講得好,我也買本書回去琢磨琢磨,養養生。”
一位出版社工作人員介紹,出版社和作者簽的合同有兩種,一種是版稅合同,
另一種是一次性付款的合同。
“一般的作者版稅合同只能拿到8%,非常的人甚至能拿到15%的版稅。”
這位工作人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按著其書上標明的銷售百萬冊計算,每本
書售價35元,加上版稅,他出書獲利實在可觀。現在據說銷量已經不止100萬冊,
他可以獲得的利益就更加巨大。(記者 趙喜斌 王雯淼)
快評
養生欄目進入
“捧角”時代
多年前,當趙本山在春晚賣拐的時候,很多人心里大概都嘲笑著“范偉”:
這笨蛋,不僅被忽悠瘸了,還被人忽悠走了自行車和錢。對于“范偉”來說,趙
本山的話就是金玉良言,而那副拐是雪中送炭。如今,當各類養生節目開始
攻占熒屏的時候,電視機旁的觀眾卻也不知不覺地成了“范偉”,養生書脫銷了,
綠豆漲價了,大師的號掛不上了。這股越吹越猛的養生風幫助多少人強身健體不
得而知,但的的確確捧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大師專家。
養生節目從去年以來的紅火并不是偶然。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工作壓力的
加大,現代人越來越關注健康問題。而就醫難、看病貴仍是一個短期內無法解決
的問題。養生節目正是迎合了人們的需要。但隨著大批養生節目雨后春筍般地涌
現,如何避免節目同質化成了一個難題。《百科全說》就選擇了綜藝節目的形式,
養生大師不再一臉嚴肅,而是像表演脫口秀一樣盡情揮灑個人魅力,滔滔不絕、
口若懸河的表演再搭配上夸張的音效,效果確實驚人。此外,節目中還請了一些
隨時可以打斷大師發言的年輕嘉賓作為陪襯。這些年輕嘉賓的作用其實和趙本山
身旁的高秀敏類似,看著像是在添亂,實際上卻把范偉眼中的趙本山烘托得愈發
高大。
養生節目畢竟不是綜藝娛樂,對養生大師的追捧也不能像追捧超女快男一樣
缺乏理性。電視臺追求收視率,大師們追求名氣,而觀眾們要的卻是健康。雖然
不能一棍子把所有養生大師都打成“大忽悠”,但必要的把關卻是不能缺少的。
事實上,站在大師張悟本背后的是一條環環相扣的產業鏈,這個產業鏈中的每一
環都需要張大師以驚人之語和高收視率為基礎。而給養生節目捧場的觀眾很多都
缺少相關知識,尤其對于一些長者來說,電視里說的東西往往就代表著。但
電視畢竟不是造星機器,更不能在禁止了明星藥品代言后,又捧出變相的電視購
物廣告,哪怕這廣告的對象僅僅是一捧綠豆或者一根茄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