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用工荒”不僅成為招工企業的難題,而且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經濟的發展。
一份來自浙江的調查顯示,“用工荒”折射出當今農民工難以融入城市的現實困境。相關人士則認為,破解“用工荒”的治本之策,在于進一步深化城鎮化進程中的系列制度改革。
愈演愈烈的用工荒
2011年2月20日,“2011年春風行動”浙江省農民工就業服務活動在杭州外來勞動力服務中心啟動。
當天,43家招工企業在杭州外來勞動力服務中心的露天大院內現場設攤,為前來尋工的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崗位4392個,同時該服務中心內的民營職業介紹所全部免費開放,中心提供萬余就業崗位供選擇。結果僅有620人次報名應聘,309人次達成初步意向。
如果從工作崗位和實際簽下的用工意向來看,可以用收效甚微來形容。據悉,當天,與杭州同步,“2011年春風行動”設在全省各市縣的分會場也舉辦了農民工就業服務專場招聘會。而為緩解企業難題,“春風行動”將持續到4月底。預計浙江10萬多家企業可為農民工提供的崗位超過200萬個。
此前,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三(2月9日至15日),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帶著省內57家規模企業奔赴4省,欲招工1.6萬人,結果只與650人達成初步用工意向,僅為招聘崗位數的4.06%,相當于25個崗位僅有1人應聘。
據介紹,為搶占招工先機,浙江省職業介紹服務指導中心自今年1月開始就與廣西、甘肅、江西、湖南等地勞動部門聯系接洽。年初七,即上班首日,浙江人保廳就帶著57家規模企業,分4支隊伍分赴4省10個招工點,有些甚至將招聘會開到了村里。
此次浙江官方組織的迄今規模大的一次全國招工行動,無論招工企業、崗位數都是歷史之,也是啟動早的一次招工行動,比去年3月的招工提前了約1個月。
為招聘到盡量多的工人,企業開出了優厚的條件,許多企業給出的條件是普工2000元/月,技工2500元/月,每月150元午餐補貼,每天工作8小時。
據悉,此次組團招聘的企業幾乎都承諾:如果你來工作,干3個月以上,你從老家來企業的車費全部報銷。有的企業,如橫店集團英洛華電器有限公司還推出了聯誼親情“1+1”活動,每月給員工家長發100元獎金(公司、員工各出50元);麗水1家羽絨企業委托1名曾在浙江打工8年的當地人代為招聘。
但結果,顯然未盡如人意。
作為浙江紡織、服裝、箱包生產的重要基地,浙江省海寧市的這些企業大多屬勞動密集型,每年需要100萬名來自外地的農民工。在該市就業管理服務部門近舉辦的一次招聘會上,120多家單位提供了2479個就業崗位,但前來報名求職的只有197人,其中海寧本地有87人,外來務工人員僅110人。在向偏遠貧窮的內地勞動力輸出大省招工時,還遭到了官方的拒絕。
“之前,因為薪酬和用工環境等優勢,一般只需邀請勞務輸出地的勞動部門考察,后者便會積極組織人員來務工。”海寧市就業管理服務處負責人說,但今年除了增加專場招聘會,勞動部門還向陜西、四川、安徽等勞動力富余地區發單要人,結果都不理想。
王楓林是做皮草加工生意的,經營著幾家工廠,現在急缺縫紉工、紡織針織印染工。王楓林說,本來元宵節后就準備開工,但因為一時難以招到合適的工人,生產線無法按期開工。
據介紹,該公司所需工人數超過1000人,“包吃、包住,底薪1800元,有獎金和加班補助。”王楓林說。就是這樣,還是很難招到人。
春節假期還未結束,浙江義烏人力資源市場就已是一片繁忙,舉牌在這里招工的企業使出渾身解數吸引應聘者。“浪莎”襪業是義烏大的民營企業之一,今年僅一線操作工與機修工就需3000人。
為了“招兵買馬”,大年初三,“浪莎”的招聘人員就在義烏人力資源市場大門外“擺攤”招聘。在“用工荒”的大背景下,“浪莎”打出“保底工資兩千元”的橫幅,“4天的招聘,只招到二三百人”,浪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說。
(來源:中國化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