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協深陷升級論戰 鐵礦石談判很無奈
2009-10-10 化工機械設備網
記者獲悉,不久前,鋼協曾計劃召集各大鋼廠參與談判的負責人商議鐵礦石談判的下一步策略,但是關于這次會談依舊沒有明確信息披露,業內人士猜測,“中方依舊沒良方應對鐵礦石賣家的要價。”
記者獲悉,不久前,一篇署名文章出現在呈報*人的內參中,直指鋼協*鐵礦石談判缺乏經驗,采用錯誤策略貽誤時機。隨后,這一觀點在幾家主流網站和媒體中出現。
面對指責,中鋼協及時發出聲音,記者注意到,在中國鋼協主管的《中國冶金報》上,接連出現與上述署名文章觀點針鋒相對的評論。
一場論戰正悄然展開。
公開挑戰鋼協
“是的,我的觀點與鋼協差距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截然相反。”一位不愿具名的鋼鐵業界人士承認自己正在向中國鋼協的觀點進行挑戰。該人士目前供職于國內與鋼鐵相關的某大型國有企業。
該人士坦承,發起挑戰的初衷是,“看到鐵礦石談判就這樣被拖延,貽誤戰機,擔心中國受到更大損失,我心急如焚。”
記者了解到,該人士初于中國宏觀經濟學會主辦的“中宏網”上發表的三篇文章分別為:《大買主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定價?》、《客觀評價前幾年進口鐵礦石長協礦的漲價》和《FMG礦價協議之管窺》。其中的觀點與中國鋼協的觀點“截然相反”,并指責鋼協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之后國內一些門戶網站也相繼轉發。
有趣的是,在8月27日和9月1日相繼發行的《中國冶金報》上的頭版相繼發表了《建立鐵礦石談判“中國模式”任重道遠》,《從三大礦山的“不接受”談起》,雙方所談內容相似,但是觀點針鋒相對。
《中國冶金報》是中鋼協主管的媒體,該媒體上所有刊載的內容都要由中鋼協相關負責人審閱,并“與鋼協的態度保持一致。”其工作人員表示。記者從相關的工作人員處了解到,兩篇駁斥文章之一的作者“葉鑫平”是化名,而另一篇,沒有署名。
一地雞毛
在這位人士撰寫的《大買主是否可以隨心所欲定價?》一文中,作者認為:現在許多人對中國作為世界鐵礦石大買主的談判力量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似乎我們可以不顧市場供求情況的實際去要求有利于自己的價格。而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大買主當然可以提出自己的出價要求,但他更應該證明自己的出價是在對未來供求形勢做出準確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
作者認為,“今年現實的供求狀況已經說明我們原來的判斷和要價是不太符合供求實際”。“中國也是進口石油的大國,但是我們同樣要按照價格進口,尊重市場定價。”
在8月27日《中國冶金報》頭版上,未署名的評論員文章指出,“中國鋼鐵企業作為世界上大的鐵礦石需求方,應該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擁有‘話語權’。”“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大幅度‘縮水’是世界鋼鐵工業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三大供應商應在立足長遠發展的前提下,進行適度退讓,與中國鋼鐵企業達成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結果不失為明智選擇。”
針對8月17日,中鋼協宣布與澳大利亞鐵礦石生產商FMG達成協議,這位人士認為是“不公平的協議”,“與FMG達成的協議‘無法復制’,因為FMG同意鐵礦石價格更高降幅的前提,是中國向其提供在‘可接收條件’下的巨額融資。而假如鐵礦石3巨頭也要求以融資換價格,中方是不可能答應的。”
而在9月1日出版的《中國冶金報》頭版上,再次出現化名文章《從三大礦山的“不接受”談起》,“FMG在得到了來自中國的資金和市場支持后,在幾年后發展成為可以與必和必拓供應量相當的鐵礦石供應商也并非難事。應該說,在以實際行動反對兩拓合并和鐵礦石貿易壟斷上,中國鋼鐵行業已經走在了前面。”
該文中指出“本次談判歷時之長、談判過程之艱苦、談判所受關注程度之高都是的。為此,談判團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并對媒體保持了大的忍耐性和包容性。”
2009年,摻雜著諜戰與論戰、堅守與抵抗的鐵礦石談判更像是一部情節曲折的小說,沒有到落幕之時,誰都無法想象結局。
“現在,鐵礦石價格有些下跌了,也許雙方都下一個臺階,就能夠達成一致。”鐵礦石貿易商尚勇有些單純地期待,因為,由于鐵礦石談判一直懸而未決,貿易商心中一直有塊未落定的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