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石油開采、運輸、煉制及含油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含油固體廢物。污泥中一般含油率在10~50%,含水率在40~90%,我國石油化學行業中,平均每年產生約80萬t罐底泥、池底泥。含油污泥中含有大量的苯系物、酚類、蒽、芘等有惡臭的有毒物質,含油污泥若不加以處理,不僅污染環境,而且造成資源的浪費。含油污泥的處理一直是困擾油田的一大難題。
1、含油污泥來源
1.1 原油開采產生含油污泥
原油開采過程中產生的含油污泥主要來源于地面處理系統,采油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含油污泥,再加上污水凈化處理中投加的凈水劑形成的絮體、設備及管道腐蝕產物和垢物、細菌(尸體)等組成了含油污泥。此種含油污泥一般具有含油量高、粘度大、顆粒細、脫水難等特點,它不僅影響外輸原油質量,還導致注水水質和外排污水難以達標。
1.2 油田集輸過程產生含油污泥
含油污泥的主要來源于接轉站、聯合站的油罐、沉降罐、污水罐、隔油池底泥、煉廠含油水處理設施、輕烴加工廠、天然氣凈化裝置清除出來的油沙、油泥,鉆井、作業、管線穿孔而產生的落地原油及含油污泥。油品儲罐在儲存油品時,油品中的少量機械雜質、沙粒、泥土、重金屬鹽類以及石蠟和瀝青質等重油性組分沉積在油罐底部,形成罐底油泥。
污泥產生主要是一次沉降罐、二次沉降罐、洗井水回收罐的排污。含油污泥本身成分復雜,含有大量的老化原油、蠟質、瀝青質、膠體和固體懸浮物、細菌、鹽類、酸性氣體、腐蝕產物等,污水處理過程中還加入了大量的凝聚劑、緩蝕劑、阻垢劑、殺菌劑等水處理藥劑。
在3-6年的油罐定期清洗中,罐底含油污泥量約占罐容的1%左右。罐底含油污泥的特點是碳氫化合物(油)含量。據調查測試發現,油罐底泥中大約25%為水,5%的無機沉淀物如泥沙,70%左右為碳氫化合物,其中瀝青質占7.8%,石蠟占6%,污泥灰分含量4.8%。
1.3 煉油廠污水處理場產生的含油污泥
煉油廠污水處理場的含油污泥主要來源于隔油池底泥、浮選池浮渣、原油罐底泥等,俗稱“三泥",這些含油污泥組成各異,通常含油率在10%~50%之間,含水率在40%~90%之間,同時伴有一定量的固體。
2.含油污泥的危害
含油污泥體積龐大,若不加以處理直接排放,不但占用大量耕地,而且伴有惡臭氣體產生,對周圍土壤、水體、空氣都將造成污染。污泥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寄生蟲(卵)、銅、鋅、鉻、汞等重金屬,鹽類以及多氯聯苯、二惡英、放射性核素等難降解的有毒有害物質。
3.常用方法
含油污泥處理最終的目的是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為原則。含油污泥常用的處理方法:溶劑萃取法、焚燒法、生物法、焦化法、含油污泥調剖、含油污泥綜合利用等。
我公司在調研國內外油田現有現狀及現場施工實踐的基礎上,綜合物理化學方法,秉承“集成就是創新" 的原則,提出了新的撬裝移動式、小型化超聲氣浮、化學熱洗處理技術路線。通過化學藥劑和熱水共同作用于含油污泥,使其粘度降低,實現油、水、固體的三相分離的處理過程。通過對該套裝備進行優化組合,減少了設備占地面積。采用模塊化設計,便于現場情況布局調整。整套裝備采用撬裝結構,靈活機動,適合于野外作業和突發性污染事件應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