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三大地震帶: 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海嶺地震帶。其中,環太平洋地震帶集中了世界上80%的地震。
中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歐亞地震帶之間。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中國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個區域:西南地區西北地區、華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中國臺灣地區和23條地震帶。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發生8.0級地震;
2010年4月14日7時49分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
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蘆山發生7.0級地震;
2013年7月22日7時45分甘肅定西市岷縣、漳縣交界發生6.6級地震;
2014年5月24日4時49分云南盈江發生5.6級地震;
2014年8月03日16時30分云南魯甸縣發生6.5級地震;
各大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據有關數據統計:
地震中95% 以上的傷亡是由于建筑物、構筑物破壞、倒塌造成的,建筑、結構的抗震超限已成為大型項目前期階段的必修項目,而機電各專業的管道、風道、橋架等相關抗震設計規范卻沒有。
【抗震支撐系統國外沿革】
1947年,NFPA13規定建筑自動噴淋消防系統的抗震支架設計方式,也就是說美國是在消防領域開始了抗震領域的設計要求。隨后在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又開始全面定義了建筑機電抗震支架系統,應用于水、暖、風、電等機電設備的抗震需求。
【抗震支撐系統國內發展】
反觀國內,2008年之前,國內項目應用基本無機電抗震的概念,可以說是空白。5.12汶川地震后,建設部對原GB50011-2001《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先后兩次進行緊急修訂并頒布新的GB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在民生意志的要求下,以及社會發展的趨勢,我國抗震支架產業鏈興起。抗震支架,即是大環境下的產物,通過限制位移,減少震動,將荷載傳遞到承重部位,地震時發揮作用,達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要求。2014年10月9日,國家及正式頒布《建筑機電工程抗震設計規范》為國家標準,編號:GB50981-2014,該標準自2015年8月1日起強制執行,國內才真正的重視起了機電抗震。
【什么是機電抗震支架系統?】
定義:
與建筑結構體牢固連接,以地震力為主要荷載的抗震支撐設施,由錨固體、加固吊桿、抗震連接構件以及抗震斜撐組成。
【機電抗震支撐系統的必要性】
1、減少地震引起的次生災害的發生
地震中建筑機電設備的損壞(消防管道、噴淋系統、排煙系統、電氣等系統)會直接導致消防功能的失效。從而引發火災,濃煙等次生災害。使傷亡人數大大增加。甚至超過建筑物倒塌等直接災害導致的傷亡數量。
2、地震時有效保護機電系統,確保震后快速恢復工作狀態。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化工機械設備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